Tuesday, February 26, 2008

陳輝揚 vs 金培達

最近,蒙弟兄關照送我兩隻 DVD,愛的根源 2008 The Best Sound Ever Reborn 及 蔡琴金聲演奏廳2007,它們都是 KY Yuen 用 DSD 錄音或混音,窮人如我只能用 Notebook 來聽 /睇。


兩種南轅北轍的風格,(愛的根源)是我少年時代的名曲,記得當年無錢買碟,只好威逼利誘有錢的同學仔,在他家中,製作一批翻版錄音帶來派街坊(一切費用當然是由同學仔,在甘心情願的情況下付出 ^.^)。今天人已長大,對聲音與畫面都有一點點認識與要求了。


先來聽 /睇(愛的根源 DVD),感覺像在聽演唱會錄音,其音色和音質當然比現場演唱會錄音好得多了,然而聲音與畫面卻極不協調;其中一隻歌在中段時,有咀在動聲未到的情況。(相差2-3格,「pal是一秒25格,ntsc是一秒30格,菲林(電影)是一秒24格,」當然有可能是我部豬腦素質低姐!)


想知道電結它、鼓(band)與管弦(orchestra)之間有多大的鴻溝嗎?看(愛的根源 DVD)您便會知道。orchestra、校長的禮服,相對於 3位 band佬的街坊裝,就更突顯兩者間的衝突點;服裝指導已經收工了嗎?還是顧得校長就不夠時間照顧其它?這情況下,能在短時間夾得出合拍的音樂?能交出行貨已是萬幸。


聽CD有個好處就是訓練耳朵辨別樂器,可以估一估那是什麼樂器在奏;DVD就不用了吧!利用畫面介紹一下某樂器正在奏某段曲,我想是看DVD畫面的基本要求吧!(或者單看校長表演也可以),只顧拍攝前台的樂器,台邊的樂器去了那裡?特別是電結它,歌曲中有許多段有電結它 solo 卻看不見它,莫非歧視街坊裝?


再來聽 /睇(蔡琴金聲演奏廳),女生都是愛美,11隻歌換4次衫。幾件樂器加上一把靚聲,「舊歌」就能表現出不同的風格,蔡琴更加入表情來演繹歌曲,令畫面更豐富,看得更投入;數件樂器在畫面上也容易掌握,平實地在歌曲前奏或中段 solo 時,用畫面呈現演奏的樂器,之後再聽到那樂器聲時,腦海裡便自然地將它浮現出來;CD利用聲音使聽眾投入,DVD更要利用畫面讓觀眾投入歌曲,DVD就是眼和耳的雙重享受。


看來陳輝揚是太多錄音室的經驗,忘卻了畫面,錄得也太急趕,校長與眾多樂器也配合不來,CD只能得30分,以DVD為主的話就更低得20分。


相信金培達是用上了電影配樂的經驗,將更好的聲與畫一併送給觀眾,當然還有改善之處,扣起畫面的清潔分、歌者噴咪聲、演奏者不投入等分數,DVD整體有近80分。


DVD是聲畫並重的貨品,其中聲與畫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,而我等眼高手低的窮人,兩擇其一的話,就一定是蔡琴金聲演奏廳2007。(人家送的當然多多都收 ^.^)


順便一提,人耳一般只能聽到 22kHz之內的聲音(Hz 是一秒之內,聲音或電波在空氣中震動的頻率單位),CD是44.1kHz取樣,而DSD則是 2.8224MHz取樣,人類的耳能如此精準嗎?有此需要嗎?這個我不知道,我只是個無錢買DVD的無聊人。

後補:金培達 / 趙增熹在這張 DVD 的目的,我想他們是以歌來說故事;加長了樂器的前奏、中段 solo或結尾,這使得樂器可以有話說、回應歌者、托起歌詞;最後我發現金培達有一種利用畫面來配合音樂的傾向(一般是用音樂來遷就畫面,不知是否做得電影配樂太多,要來個大返身),這也是個好的嘗試。

No comments: